回饋與心得
教學評鑑分數
111-暑|台大全國夏季學院:4.96/5
110-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5/5、學生會票選特色課程獎
110-暑|台大全國夏季學院:4.87/5
修課與旁聽同學回饋(節選)
劉○鈞(長庚大學醫學系,大三生)
修習夏季學院「技術哲學導論」課程,相當有收穫,是一次難得的修課經驗。作為一門通識課,本課程能夠讓各週同學各司其職、掌握文本,並積極參與討論,是我原先以為難以達成的事情。本門課程的授課與討論品質皆對知識內容的吸收相當有幫助。
林○嵐(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程,大二生)
過去我對技術的看法和大多數人一樣,總是以一種很實際的、表層的、應用層面的方式來看待技術物,從來不曾察覺若是脫離習慣性的思考,以哲學的面向來看待、討論技術,會是多麼有趣的事。對我來說,這一門課作為一種對哲學的初探,實屬適合。有好幾次,在上完課,走出教室之後,覺得自己的視野被打開了,看待周遭原本習以為常的技術物的眼光有了變化,開始會想以一種脫離其外在,去思考其本質及其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來觀察週遭事物。
邱○雯(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
這堂課雖然時間只有短短幾週,但是由於內容挑戰了整個西方許多學科學術思維長時間的積累,讓人感覺是以一個新「起點」的方式拋給大家許多問題繼續深入探究,非常有收獲。
黃○晴(長庚大學醫學系,大一生)
這門課讓我對「技術」,有了不一樣的看待及思考方式。在修習這門課之前,其實不曾停下來好好思考技術二字的涵義,就算提到,也僅將他化約成人類長久以來的文化結晶,視其為一項工具;然而,在修習這門課後,漸漸開始用不同的視角及層面審視技術,也許是其背後的當代社會結構,也許是其隱含的權力關係,對技術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應考慮的問題即可能造成的結果也更清晰。
蘇○樺(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所,碩士生)
我學習到透過哲學方法的討論去理解各類型的社會現象,重新審視技術的意義與關聯。課堂中的討論為我建立了一個新的思考脈絡,對於從未接觸過哲學的我,開啟了全新的視野。不同於設計背景的實務導向,透過思想學說的交織,成了更全方位的宏觀思考——這個邏輯是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的!
陳○妤(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大二生)
我覺得修這門課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哲學這個科目是完全在我的舒適圈之外的,更何況是我之前完全沒有聽過的技術哲學。我覺得上課的時候老師使用的解答方式其實很平易近人了,老師會試著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為大家解答,對我這個哲學新手來說很有幫助,能夠讓我對於一些抽象的理論有基本的理解。雖然閱讀這些文本對我來說有一點痛苦,但是我覺得課堂的氣氛真的很好,上起課來其實蠻愉快的!
謝○祐(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程,大三生)
我認為這堂課真的很值得來上,主要的原因是當老師在解釋每周的文本中的核心概念時,都可以清楚的整理出一個精簡的概念,而且這些改念大多是沒有直接寫在文本中,卻又可以貫穿整個文本的內容,因此不是自己多看幾次就可以學會的。
劉○淳(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大二生)
術哲學這門課帶給我很多我從來不知道的觀念,甚至也讓我會特別空出時間來閱讀、反思,到現在為止我並沒有特別不喜歡哪個觀點,對我來說,他們都是一種全新的觀點…我很喜歡現在這樣的上課方式,每組每週的導讀報告都相當精彩,老師在聽的過程中也會隨時注意同學們理解的方向,並且在結束導讀後幫我們做總整理,這樣能讓我更深刻的記住新知。
戴○禎(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生)
老師跟助教都非常積極的鼓勵同學參與,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並不是所有老師都是如此,這樣的態度跟課堂氛圍,其實默默影響了我自己對技術哲學這個領域的印象。對我這個完全沒有接觸 STS 跟 PO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甚至也沒有哲學或社會學基礎的人來說,技術哲學真的很有趣!
羅○鈞(陽明交通大學物治輔具系,大一生)
幾堂課程下來,我其實在漸漸適應的過程中也慢慢開始喜歡這種上課模式,因為這樣等於是將一個文本閱讀、複習了三遍,首先是自己自主性的閱讀、在閱讀時邊思考以想相關問題;再來是自己、同學們或助教做的導讀活動,補足了我當週不懂的觀點,抑或加深了我對於這篇文章的印象以及理解;最後,老師再於導讀過程、結束後跟大家做補充、帶領大家思考額外問題。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法非常不錯,不會有太多的壓力卻又能有效吸收。
陳○睿(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程,大三生)
我認為這樣的上課方式滿有趣的,提問讓每個人都能夠對文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導讀可以讓人選擇自己更有興趣的篇章深入閱讀。還有很棒的一點是老師在同學導讀後、提問討論前的一小段統整。雖然時間都不長,但內容卻是非常濃縮的精華,讓人覺得很值得。
劉○甫(台灣大學物資訊管理學系,大一生)
這堂課目前為止,我學習到最大的收穫是我在思考人與技術的關係時有了一套更清晰的思考框架作為思考的參照點。……藉由這門課我對於人與技術的關係有了更為精確且細緻的認識。我覺得相對小班制且有許多討論機會的課程形式非常適合哲學類的課程,以不同領域為基礎的分組也起到了讓我們接觸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流不同領域思維的作用。謝謝老師與助教的用心教學!
方○(奧地利國立理工大學建築系,碩士生)
本課程無疑是環繞在人與因人而誕生的技術物之間,當中千絲萬縷的,相互因果關係之多層次多面向的探討。作為一個寫給普羅大眾(屁孩們?)的哲學導論,初入深潭即有切身的體驗與功效,不能不說老師的用心良苦,讓人印象深刻(這不是拍馬屁)。
曾○惠(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大二生)
我真的覺得自己選擇來上這一門課程是很正確的選擇,儘管課程內容與我的科系領域專業差滿多的,前幾堂課我在閱讀文本的時候也花很多時間查閱關於該作者的其他文獻或是期刊論文來幫助自己更理解該位作者的背景,不過隨著課程的推進,我也漸入佳境……我也感受得出來老師在安排課程上面的用心,從一開始海格德的文獻探討「何謂技術?」到後面漸與我們的生活接軌,去思考「技術跟我們的生活、其是否有政治性、以及跟我們的行動有什麼連結嗎?」,讓我循序漸進地對技術的發展有更脈絡性以及統整性的理解。
曾○喬(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大三生)
我想表達一下我對於上課方式的喜愛,我非常欣賞該課程能與不同的科系學生討論這點,在理工的科目上,我們幾乎對題目只有少數幾個或是正解般缺乏彈性的觀點,能與不同想法甚至價值去做討論是我大學生活中非常難得的,而同學的導讀也可以再次幫助我理解課堂上的文本,去學習其他人是怎麼整理、架構文本中的內容,對於我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不少。最後也想謝謝老師與助教這麼積極地準備這堂課,能有如此親民但內容又深刻的課程是我們學生修課的夢想。
黃○齊(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我覺得本門課綱的進度安排非常良好,雖然海德格或許真的會稍微嚇到人,但整體來說依然易於入門。課前提問然後在課堂上討論的效果也超出想像的好,提問來自各位同學不同面向的考慮,而如老師所言,在這過程中我們也在接受如何提好提問的訓練。我真的覺得獲益良多,非常感謝老師。
夏季學院修課心得徵文比賽
111 年:第一名
110 年:第一名
110 年:佳作